世界石头奇观

2021-09-15 10:09:27

大理石奇观 – 泰姬陵

泰姬陵(印地語:ताज महल,乌尔都语:تاج محل‎‎),是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的第二任妻子[3]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虽然白色大理石圆顶陵墓是泰姬陵最让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座泰姬陵是一处拥有多处建筑的复杂建筑群,包括大门、庭院和清真寺等,占地达17公顷。

泰姬陵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築”, 其设计结合了印度建筑和波斯建筑的风格,被认为是莫卧儿建筑最精美的例子。

泰姬陵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万的工匠,耗资甚巨。泰姬陵的设计建造被委托给一个建筑师团队,由沙贾汗总监,团队中包括有阿卜杜尔·卡里姆米尔(Mir Abd-ul Karim),马克拉马特·汗(Makramat Khan)和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合里等建筑师。其中,波斯建筑师拉合里一般被认为是首席设计师。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姬陵列为世界遗产,称其为“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奇葩”、“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建筑

泰姬陵建筑群由主殿、大门、庭院、清真寺、答辩厅(jawab)等多个部分构成。建筑群的设计继承并发扬了波斯建筑与早期莫卧儿建筑的设计传统。其设计从多座成功的帖木儿王朝和莫卧儿王朝建筑中汲取灵感、包括帖木儿陵、胡马雍陵、国柱陵(又称“小泰姬陵”)以及沙贾汗建在德里的贾玛清真寺。早期莫卧儿建筑使用红色的砂岩建筑,而沙贾汗倡导使用嵌宝石的白色大理石,使莫卧儿建筑的精致达到了新的高度。

泰姬瑪哈陵在建築美學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完全對稱。以主殿中心向兩向延伸之軸線切割之中軸線,可以看到相對於中軸線之距離相等之處,必存在數量、尺寸及樣式完全對稱之雕飾。其中軸線貫穿園區各門、水池及道路等之中線。

竣工之后

阿卜杜勒·哈米德·拉哈乌里在《帝王纪》中将泰姬陵称作“光辉之墓”(rauza-i munawwara)。泰姬陵竣工后不久,沙贾汗就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废黜,并被软禁在附近的阿格拉堡。沙贾汗驾崩后,奥朗则布将他葬于泰姬陵中姬蔓·芭奴的墓旁。18世纪,巴拉特普尔土邦的贾特人入侵阿格拉并攻击了泰姬陵,劫走了石棺上悬吊的一座玛瑙骑士像和一座银制骑士像,以及金银制的屏风。莫卧儿历史学家坎波(Kanbo)称主穹顶上的4.6米高的圆顶饰曾用金质遮罩覆盖,而金罩在贾特人劫掠后也丢失了。

到了19世纪,泰姬陵的部分建筑已缺乏修缮。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期间,英军士兵和英国政府官員從泰姬陵的牆壁中任意鑿出寶石和青金石。19世纪末,印度总督寇松侯爵下令全面修复泰姬陵,修复工程于1908年完工。寇松还参考开罗一座清真寺的吊灯,订做了泰姬陵正厅内的大吊灯,一直沿用至今。修复期间,泰姬陵的庭院被改造为如今的英式草坪。

石灰岩奇观 - 奇琴伊察

奇琴伊察,意即「在伊察的水井口」、是一处庞大的前哥伦布時期的考古遗址。奇琴伊察由玛雅文明所建,坐落在今墨西哥境内的猶加敦半岛北部猶加敦州,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在从公元前6世纪到玛雅古典时期(公元2世纪到10世纪早期)的时间里,奇琴伊察是玛雅的主要城市,而在中部低地及南方的城市衰败后,奇琴伊察更到达了其发展和影响力的顶峰。到了后古典时期,奇琴伊察的建筑主题中明显增加了中部墨西哥托尔特克的风格。这一现象的最初被解释为来自中部墨西哥的直接移民甚至入侵,但当代的多数说法认为这些非玛雅风格是文化传播的结果。1221年的起义和内战,如考古发现的烧毁的建筑所显示,导致了奇琴伊察的衰落,统制中心也转移到了玛雅潘。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德·蒙泰乔曾在1531年短期占领过这里。

卡斯蒂略金字塔

卡斯蒂略金字塔(又称羽蛇神金字塔,城堡,玛雅金字塔,或墨西哥金字塔)雄居奇琴伊察的正中,是为羽蛇神而建的神庙。

卡斯蒂略金字塔

卡斯蒂略金字塔(又称羽蛇神金字塔,城堡,玛雅金字塔,或墨西哥金字塔)雄居奇琴伊察的正中,是为羽蛇神而建的神庙。金字塔的地基呈方形,四边依阶梯上升,直至顶端的庙宇。在春季和秋季的昼夜平分点,日出日落时,建筑的拐角在金字塔北面的阶梯上投下羽蛇状的阴影,并随着太阳的位置在北面滑行下降。

古代中美洲城市中,在旧金字塔之上加盖更大更雄伟的金字塔是一种惯例,卡斯蒂略金字塔正是其实例之一。考古学家在金字塔北面阶梯上发现的一个入口通往一个隧道,人们在隧道内可以沿着掩盖在金字塔内部的老金字塔的台阶向上攀登,直到顶端,并能见到刻在石头中,漆成红色镶着玉点的羽蛇神王的美洲虎王冠。内部老金字塔的设计据说是按照月亮曆而来,而外面的新金字塔则是太阳历。

在一次致命的坠落事故之后,金字塔的顶端如今已经不再对游客开放了。

椭圆形天文台

在「修女院」北面是一个方形大平台上的圆形建筑——「椭圆形天文台」(El Caracol),又名「蜗牛」,得名于圆形建筑内部螺旋状的石头阶梯。天文台是为掌管风和学习的羽蛇神而设,门设在可以观察春季昼夜平分点、月亮最大南北倾斜及其他天文现象的位置。玛雅人用太阳照射在门上在屋内形成的阴影来判断夏至与冬至的到来。在建筑的边缘放着很大的石头杯子,玛雅人在里面装上水并通过反射来观察星宿,以确定他们相当复杂且极为精确的日历系统。

武士神庙

奇琴伊察的「武士神庙」明显是按照托尔特克首都图拉的B神庙而建,并由于玛雅建筑师的技巧而比其原型更加宏伟。武士神庙是一个阶梯状金字塔顶的石头建筑(最初用木头和灰泥做屋顶),内部的支柱被刻成武士的形状。金字塔阶梯顶端通往神庙入口处有查克莫天使的祭坛雕像。

武士神庙旁边是由柱子围绕的广场——「大市场」。

砂岩奇观—佩特拉

佩特拉古城,峡谷中的城市.
佩特拉 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阿拉伯谷东侧的一条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

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西拉”(意义也是岩石)。阿拉伯傳統認為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Josephus認為死海古卷中,佩特拉就是被称为“Rekem”。

历史

佩特拉通常被认为是纳巴特王国的首都。它北通大马士革,南经亚喀巴湾可到印度洋和红海,西面是加沙,东面的沙漠背后是波斯湾。

佩特拉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尚无定论。根据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腊的样式估计,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之后,很可能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即前3世纪到前2世纪。前2世纪末,随着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的衰落,纳巴特王国开始兴盛。公元106年,纳巴特王国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3世纪时,可能是由于萨珊波斯帝国的崛起和红海海上贸易的兴盛,作为陆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渐渐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1世纪时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统治该地一个多世纪。13世纪末埃及苏丹拜巴尔一世到过此地。1812年瑞士人 J.L.布尔克哈特是第一个证实佩特拉幸存下来的的欧洲人。

建筑

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闻名。这里的岩石呈褐色、红色、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等。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扭曲岩层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

佩特拉古城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名为“蛇道”。峡谷最宽处约7公尺,最窄处仅2公尺。2004年一家伦敦的建筑公司正在此设计一条造价二百万英镑的游客过道。

古城核心是一个大广场,广场正面是凿在陡岩上的宏伟的卡兹尼神殿。入口有罗马柱,殿内有圣母像和壁画。另有一座能容纳两千多人的罗马式的露天剧场,舞台和观众席都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城中还有许多寺院、住宅、浴室、墓窟等,大多凿山而建。

石灰岩奇观—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位于埃及吉薩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中最为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同时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唯一尚存的建築物。

根據一間墓室牆上關於工頭和埃及第四王朝胡夫法老的記號,埃及学家们认为这座金字塔是他的陵墓。金字塔的建造大约持续了10至20年并于公元前2560年完成,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原高146.59米(480.9英尺),底邊長230.37米(755.8英尺),[3]在其建成后的380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最初,金字塔表面包有一层光滑的外包石块;而现在金字塔呈现的则是石块下的核心结构。金字塔基座现在仍有外包石块的残留。金字塔的建造方式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以及假说。最广泛接受的假说认为金字塔的修建是通过用人力将巨石从采石场开掘出来,将其提升安放到预定位置这种方式进行的

金字塔内部现在已知有三个墓室。最下面的一个是直接在金字塔的基岩中开凿出来的,但是它并未完成。王后墓室和国王墓室则位于它上方的金字塔内部。吉萨大金字塔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金字塔建筑群的主要部分包括了两座胡夫法老的祭庙(一座紧邻金字塔,而另外一座则位于尼罗河边上),三座为胡夫法老的妻子们而建的小金字塔,一座更小一点的“卫星”金字塔,一条高于地面连接两座祭庙的甬道和围绕金字塔为贵族修建的马斯塔巴墓。

建造材料

大部分人认为古夫金字塔大概是由附近的采石场运来的230万块石灰石建成的。用于包裹金字塔的图拉石灰石是通过运河运来的。在国王墓室发现的重达25到80吨的金字塔最大的花岗岩石块是由阿斯旺运来的,那里距离金字塔有800多公里远。古埃及人的岩石采集方式是将木质锲形物插入岩石中,之后在上面浇水,当木头经过水的浸泡制后会发生膨胀,而膨胀时产生的力会将岩石分离出来。当石块被切下来之后,它们会顺流或逆流通过尼罗河运往金字塔的工地。据估计,金字塔的建造大概用了550万吨石灰石,800吨从阿斯旺输入的花岗岩和50万吨的灰泥

外包石块
完成后,胡夫金字塔外面会被一种四边倾斜,但上部平坦的经过打磨的白色石灰石“外包石块”包裹起来。而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金字塔表层下阶梯式的核心结构。在公元1300年一次强烈的地震震松了大部分表层的外包石块,而之后,这些石块于1356年被巴赫里王朝的苏丹巴德尔丁· 哈桑运走以建造位于附近开罗的清真寺和堡垒。至今仍能够从这些建筑物上发现外包石块的遗留。稍后,一些探险家提到了金字塔底部的一些从塔上因为外包石块持续不断的崩溃而掉下来的大型碎石。而这些碎石在对金字塔持续不断的挖掘中被清理走了。

洞石奇观 - 罗马斗兽场

羅馬競技場 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鬥场,建於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於現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罗马斗兽场中有部份因為地震以及盜石賊的破壞而受損,不過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性建築物。罗马斗兽场是羅馬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也和天主教教會有關,教宗在每年聖週五帶領的苦路遊行都會從罗马斗兽场附近開始。義大利版本的5歐分硬幣上面就是以罗马斗兽场為主題。罗马斗兽场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1980年,罗马竞技场以罗马历史中心,该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圣座房地产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皂石奇观—救世基督像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像!
救世基督像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尊耶稣基督的装饰艺术雕像,由波兰-法国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创作,由巴西工程师Heitor da Silva Costa与法国工程师Albert Caquot合作建造。它的脸是由罗马尼亚艺术家Gheorghe Leonida创作的。

雕像高30米,手臂宽28米,由钢筋混凝土和砂岩制成,建于 1922 年至 1931 年之间。
这座重达635吨的雕像位于奇久卡国家公园700米高的科尔科瓦多火山峰顶,俯瞰里约市。作为世界基督教的象征,该雕像也成为里约热内卢和巴西的文化象征,被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观之一。

花岗岩奇观 – 马丘比丘

秘鲁 15 世纪印加遗址!
马丘比丘是一座 15 世纪的印加堡垒,位于秘鲁山脉的高处。下伏岩石几乎是 2.46 亿年前的花岗岩,其次是石灰岩。
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马丘比丘是为印加皇帝帕查库特克(1438-1472)建造的财产。直到 1911 年美国历史学家海勒姆·宾厄姆将它带到国际上,它才为外界所知。马丘比丘以古典印加风格建造,有抛光的干花岗岩石墙。它的三个主要结构是“Inti Watana”、“太阳神庙”和“三窗房”。
它于 1983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2007 年,马丘比丘在全球互联网民意调查中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观之一

印加路网

在哥伦布时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万条道路中,印加路网属于最吸引人的一类。道路网络汇集在库斯科,印加帝国的首都,其中一条道路通往马丘比丘城。印加人称沿海道路为Camino de los llanos(平路)而山路则称为Cápac Ñam。

由于独特的位置、地址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古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且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但与此同时,马丘比丘也面临着遭旅游业破坏的担忧。

在1981年,马丘比丘周围32,592公顷土地被列为秘鲁的「历史保护区」。这个地区不仅包括遗迹本身,还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动植物群,尤其是当地生产的兰花。

有理论指出马丘比丘是一个印加「llacta」——即用来控制新征服地区经济的据点。这里也是整个印加帝国境内最美丽的一处「据点」,在遭受进攻时用来保护印加贵族。这里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观测站」。

石头奇观 –万里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制砖技术不断发展,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材料与构筑方法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后期,持续了两千多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也由于各个政权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于各处地理条件的差异,即使同一时代所修的长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时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法、砖砌法、砖石混砌法,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陡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就长城沿线各地的地理条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长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解决。崔豹《古今注·都邑》说:“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此外,砌墙所用的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部门供应。

1 thought on “世界石头奇观”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